网站首页 注册会员 登陆论坛 搜索帖子 最新帖子 最热帖子 风数文化 真亮心情 陆新瑾诗歌
 
论坛首页某某某佳作 → 当前帖子
 
题目:裘新民:取出米芾的《蜀素贴》 回复: 0 浏览: 895
^_^!
表情: 作者:qxm 时间 2021-9-4 16:27:59 序号:8180
 
  取出米芾的《蜀素贴》

裘新民/文

那日,一时兴起,取出米芾的《蜀素贴》,练习起了毛笔字。写到“野多滞穗是时和”一句,忽然想到近来网上有说莫言的,说莫言讲母亲当年拾麦穗还是稻穗遭遇一些事情,如何如何。莫言所言,大抵应是记忆中的事,且当时一般的教育与宣传,是集体的一草一木都不可以拿的。

米芾的诗,叫《入境寄集贤林舍人》,诗是这么写的:扬帆载月远相过,佳气葱葱听诵歌。路不拾遗知政肃,野多滞穗是时和。天分秋暑资吟兴,晴献溪山入醉哦。便捉蟾蜍共研墨,彩笺书尽翦江波。诗中歌咏的是政治清明,人情舒畅,尤其是把“野多滞穗”作为政通人和的一种表象,确实有其时代特色。世有贫富,然人心向善,“野多滞穗”可以聊补无米之炊。同是宋朝的高斯得,却写过几首不肯留下“滞穗”事,如“公田吏如虎,收拾无滞穗。”语多不屑。

不由又想起白居易的《观刈麦》中那些句子,其中写到了一个妇人:“复有贫妇人,抱子在其旁。右手秉遗穗,左臂悬敝筐。听其相顾言,闻者为悲伤。家田输税尽,拾此充饥肠。”白居易做官多年,初心里还是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的,读他的《卖炭翁》《琵琶行》,大概知晓一二。他写的竹枝里,有一句“怪来调苦缘词苦,多是通州司马诗。”既是对友人的相知,也是对世情的洞明。《观刈麦》,一半的篇幅写农家刈麦的忙碌,近一半篇幅去写了在其旁的贫妇。这个贫妇一手拿着人家的遗穗,一手手臂上还挂着一只筐,但没见写到刈麦农家的呵斥,倒是作者自己来了一番自省:“今我何功德,曾不事农桑。吏禄三百石,岁晏有余粮。念此私自愧,尽日不能忘。”

“滞穗”的传统,在《诗经》里就有描写。那首《大田》,其中有几句是这么写的:“彼有不获稚,此有不敛穧,彼有遗秉,此有滞穗,伊寡妇之利。”这田里,会有不获稚、不敛穧、遗秉、滞穗等,是给寡妇留着的。这就是因为所谓怜悯之心吧,就有了如此的举止。孟子说:《诗》曰“天生蒸民,有物有则。民之秉彝,好是懿德。”孟子是提倡性善的,所以他说“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。”又说“恻隐之心,人皆有之。”他认为“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。天下可运于掌。”说来说去,其实就是同情心,看孟子的意思,同情心也是一种才能。

苏东坡有一首《赠杨耆》 ,也写到“滞穗”:孤村渐雨逐秋凉,逆旅愁人怨夜长。不寝相看唯枥马,愁吟互答有寒螀。天寒滞穗犹横亩,岁晚空机尚倚墙。劝尔一杯聊复睡,人间贫富海茫茫。其中的“天寒滞穗犹横亩”,似乎在说年景不错,日子好过,虽然已经天凉了,可田里还有“滞穗”呢。诗中的对仗尤其工整,只是次联中的“空机”是什么,还没有弄懂,总不至于是说手机关机了被丢在墙角吧。

今天想要将此文发上海生活网,再读一遍拙文,忽然想起,“空机”就是织布机空着没有人去织。呵呵,那个《木兰辞》里说“不闻机杼声”,机,这里是织布机是也。以前去学农,农村里似乎家家都有那织布机。

没有回复帖子
 
表情
插入
上传
内容
  请注意:本论坛设置游客不能发帖子。回复帖子